八年级上古代诗词名句赏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密云区第二中学 范阳洋老师简介照片 八年级上古代诗词名句赏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古代诗词名句赏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2023-01-02 04: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八年级上古代诗词名句赏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1、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绿树环绕,青山斜隐在村外,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景中充溢诗人激动的喜悦心情。此两句用对偶手法,一近一远,一密一疏,顾盼之态如见,亲切之情可掬。“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却又似信手拈来,形象逼真地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之情态,突出了绿树的繁茂。

  2、赏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和故人相约再来,老朋友之间推杯换盏,盘桓一日,说不尽的知心语,道不完的依恋情。最后,要分别了,而是以相约分别,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再来赏菊花,再来喝酒。尾联收束,却又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3、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应邀赴约,美景扑面而来,一重一重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树,穿过桃林,又一个村庄到了。诗人像行走于仙境之中,表现了一种激动,一种忘情。此句被世称为佳句,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4、赏析“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真是主人殷勤,客人留恋,人还没有离开,就惦记着还要来。诗人说,今后如果有可能在月光下夜游,我拄着拐杖随时会敲开您家的门。这是多么深厚的友情。

  5、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6、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酒一杯”“家万里”,借酒销愁是人之常情,即使如此思乡,也没有忘了为国建功。“燕然未勒”是多么伟大,多么豪壮啊,将士们又是多么向往啊。然而此时“未勒”,当然是无法言归了。可见思乡和为国建功是并不矛盾的。

  7、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

  8、赏析“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点出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兰草发出了短短的芽,浸在涨满着水的小溪里,这是春天兰溪的典型景色。作者漫步在溪边松树林里的小路上,闲散自在,连“沙路净无泥”也深有感受,录入词中。说明苏轼被贬到黄州,虽然心中不免凄凉,但由于生性旷达也能自安,词中才有如此精细的描绘。

  9、赏析“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是以黄鸡催时,白日催年作比来慨叹朱颜易失,格调当然是不高的。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不要感慨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这无疑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了后代人许多警示和启迪。

  10、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写割麦子已经筋疲力尽了还不觉得天气炎热难捱,只是珍惜白天的时间要多割麦子。真实地反映出农民夏日割麦的辛苦,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11、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2、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人在前三联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宕开一笔,留下这千古名言。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1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后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培育人才的志士。

  14、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句指出人民的疾苦,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有所改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2、七年级语文(上)诗歌名句赏析(七年级上册)

  1、赏析“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你来的时候,我雕花的窗户前面,那株腊梅树开花没有?诗人不问人事而问物事,令人感到困惑、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全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株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炼字炼词】“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剪烛西窗”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成语,活在后人的语言中。

  4、赏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5、赏析“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6、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送行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一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其壮阔精整。

  7、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颈联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8、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旧:老朋友。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其中隐含有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后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

  9、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0、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前句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后句直书原因。两句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11、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诗人托月抒怀,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同情与关切。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12、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13、赏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1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我已经已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在诗人,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15、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16、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7、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18、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3、八年级上古代诗词名句赏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1、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绿树环绕,青山斜隐在村外,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景中充溢诗人激动的喜悦心情。此两句用对偶手法,一近一远,一密一疏,顾盼之态如见,亲切之情可掬。“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却又似信手拈来,形象逼真地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之情态,突出了绿树的繁茂。

  2、赏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和故人相约再来,老朋友之间推杯换盏,盘桓一日,说不尽的知心语,道不完的依恋情。最后,要分别了,而是以相约分别,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再来赏菊花,再来喝酒。尾联收束,却又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3、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应邀赴约,美景扑面而来,一重一重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树,穿过桃林,又一个村庄到了。诗人像行走于仙境之中,表现了一种激动,一种忘情。此句被世称为佳句,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4、赏析“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真是主人殷勤,客人留恋,人还没有离开,就惦记着还要来。诗人说,今后如果有可能在月光下夜游,我拄着拐杖随时会敲开您家的门。这是多么深厚的友情。

  5、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6、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酒一杯”“家万里”,借酒销愁是人之常情,即使如此思乡,也没有忘了为国建功。“燕然未勒”是多么伟大,多么豪壮啊,将士们又是多么向往啊。然而此时“未勒”,当然是无法言归了。可见思乡和为国建功是并不矛盾的。

  7、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

  8、赏析“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点出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兰草发出了短短的芽,浸在涨满着水的小溪里,这是春天兰溪的典型景色。作者漫步在溪边松树林里的小路上,闲散自在,连“沙路净无泥”也深有感受,录入词中。说明苏轼被贬到黄州,虽然心中不免凄凉,但由于生性旷达也能自安,词中才有如此精细的描绘。

  9、赏析“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是以黄鸡催时,白日催年作比来慨叹朱颜易失,格调当然是不高的。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不要感慨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这无疑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了后代人许多警示和启迪。

  10、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写割麦子已经筋疲力尽了还不觉得天气炎热难捱,只是珍惜白天的时间要多割麦子。真实地反映出农民夏日割麦的辛苦,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11、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2、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人在前三联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宕开一笔,留下这千古名言。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1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后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培育人才的志士。

  14、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句指出人民的疾苦,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有所改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蜘蛛》《猫的天堂》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

  《蜘蛛》《猫的天堂》(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蜘蛛》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猫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

  2.自主阅读,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我有这样的疑惑: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比较探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评价任务:

  1.通过课前预习,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感知形象

  学生活动:

  1.跳读课文,标划相关语句,正确理解《蜘蛛》《猫的天堂》两文中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以“从文中________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样的蜘蛛(猫)”的句式进行概括。

  明确:从它辛辛苦苦的织网、捕虫,维持自己的生命,还要和许多强大的敌人斗争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有耐性、理智、勇敢的蜘蛛。

  从它曾有过希望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生活的梦想,可又因为不堪忍受外面的饥饿与痛苦,最终回到温暖的牢笼,可以看出这是一只贪图享受、不劳动、不付出、坐享其成,为了舒适的生活,甘愿付出自由,任人责打,供人消遣的玩物猫。

  2.思考:《蜘蛛》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是什么?

  明确:从蜘蛛的形体、织网、捕食、侵略、成长快等方面表明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就是关闭在一间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任务是熟悉文本内容,明确文章主题,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因为是拓展阅读,所以不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二、比较阅读,质疑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文章异同,5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比一比哪些小组表现的更出色。

  《蚂蚁》 《辛劳的蚂蚁》 《走向虫子》 《蜘蛛》 《猫的天堂》

  内容

  主旨

  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

  1.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小组交流,填写表格。

  2.选派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问题预设:

  1.《蜘蛛》与《蚂蚁》相比,写作旨意有什么不同?

  《蜘蛛》是以客观地写动物为宗旨,而《蚂蚁》一文写动物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借之来感悟人类。于是文章的侧重点就完全不同,《蜘蛛》重在说明动物的习性,而《蚂蚁》重在感悟。

  2.《蜘蛛》与《辛劳的蚂蚁》相比,同是小品文,在写法上有着怎样的区别?

  《蜘蛛》是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性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着眼于说明蜘蛛的生活习性;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多用拟人、比喻、幽默,全文风趣生动,既写出蚂蚁的有趣习性,又讽喻人性的弱点。

  3.《猫的天堂》与本单元的写动物的其它文章相比,主要有何不同?

  文体不同。它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反映的道理不同。通过猫的经历来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真正幸福是能够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它用超现实的猫的故事来表现现实的人的道理,启人深思。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以比较为手段,探究异同。教师适时做点拨与引导,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三、学以致用,盘点收获

  如果要你写一篇有关动物或昆虫的文章,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写,读了本单元的文章后,你悟出了没话可说的原因了吗?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有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材料不足,包括观察不仔细,感悟不深入,想象不丰富,故觉得无话可说。

  2.没有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

  3.缺乏自己内心的感受。

  4.受限于单一的表达方式,找不到表达的效果。

  5.束缚于就事论事。

  四、妙笔生花,寻找机趣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或昆虫,参照本单元写法写一作文片段,展现观察美、机趣美。要求:细心观察,将写作对象人格化,尽可能想象出它们的心理、动作、神态、对话等。尝试感悟式文章的写法。

  学生活动:

  1.学生当堂完成作文片段(10分钟左右),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完成作文片段后,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推荐优秀习作参加班级交流。

  3.师生评议,评选“鸟言兽语小博士”。

  五、布置作业,抒写感悟

  课下根据《猫的天堂》的相关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参考题目:《“猫的天堂”真的是“天堂”吗》。

  附板书设计:

  蜘蛛

  哥尔斯密

  形体结构-----------蜘蛛的生存

  ↓↓

  形体战斗武器织网捕虫

  猫的天堂

  左拉

  “我”的选择↘

  人的选择

  老猫的选择↗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亮了,老雄猫看我要软瘫下去了,他就换了一种口吻问我:

  “这样的生活你过够了不是?”

  “啊,够了!”我说。

  “你要不要回家去呢?”

  “那自然。可是,哪里还找得到我的家呢?”

  “你跟我来。昨天早晨你走出来的时候,我早就想,像你这样一只肥头胖耳的猫,生来就不配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的。我知道你的住处;我送你到门口就是了。”

  这只老实的老雄猫只简单的说了这几句话。等我们到了门口时,他向我说:

  “再会吧!”他也没有向我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

  我叫道:“不行。咱们俩不应该这样就分别了。你与我同到里面去。我把我的床和我吃的肉与你平分。我的女主人是一位好太太……”

  他没等我说完,就抢着说:

  “闭你的嘴!你这个蠢东西!在你那安乐窝中,我非死不可。你那种丰腴的生活只有杂种贱猫觉得好。自由的猫决不愿意用一个牢狱的代价来购买你所吃的肉和你那羽毛的枕头……再会吧!”

  他又上屋去了。我看着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

  我进了屋子,你的姑母拿起掸帚来把我教训了一顿,我也用我的深挚的欢悦的心承受了。我大大的领略了一番这温暖而挨打的欢欣。当她打我时,我早在做着大美梦,知道她打完了就要给我肉吃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老雄猫的“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

  答:老猫过着没有主人限制和照顾的生活,它可以到处走动,天地比一个家一个窝大得多,它享受着自由的快乐,没有主人给它提供吃的、住的,它只得自己到处寻找人们废弃的食物,还得提防着人,所以自由的快乐又是艰辛的。

  5.分别时,老雄猫没有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还骂“我”是“蠢东西”、“杂种贱猫”,是否表现老猫冷酷无情和粗鲁?

  答:不是。老猫觉得“我”和它志不同道不合,分别是预料之中的,所以并不伤感;“我”邀请它去过它不愿过的生活,它觉得侮辱了它,所以断然拒绝。

  6.老雄猫离开时,“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这分明是一幅画,想象着这个画面,想象老猫此时的心情,想象作者对老猫的感情。

  答:老猫是愉快的,因为自己是自由的,能充分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作者对老猫充满钦佩赞赏之情。

  7.不管是老猫还是“我”都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天堂,对方生活的地方是牢狱,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答:两者都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着自己生活方式中的优势,所以有处在“天堂”的感觉;它们又都看到对方生活中自己所害怕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象躲避“牢狱”一样惟恐不及。

  教学反思:

  一、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二、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点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优点:读与写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手段,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读与写的互动。因为是拓展篇目,所以在教学中没有对文本内容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以及写作的运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及整改措施:

  学生对于感悟式写法把握的还不够好,借助联想寻找恰当的契合点还难免落入俗套,受限于单一的表达形式,不能别出心裁的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5、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

  1《观刈麦》白居易【刈(yì),割。】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携壶浆,(妇姑,这里泛指妇女。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吃饭。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筐。(秉,拿。敝,破。)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输税,缴纳租税。)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曾不,从未。事,从事。)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岁晏,岁末。晏,晚。)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选自《白居易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2《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选自《全唐诗》。刘方平,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月夜》一诗,诗人写得极其细腻,将季节的瞬时微妙变化表现出来。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人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拓展: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鄜州,今陕西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虚幌,薄而透明的帘帷。双照,同时照着两个人。)

  选自《杜少陵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这年五月,杜甫拖家带口避难鄜州,八月只身投奔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即位的肃宗,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杜甫在长安怀念妻子之作。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但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3《商山早行》温庭筠 (商山,在今陕西商县。)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照驿(yì)墙。(照,使……明艳。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杜陵,地名,在今陕西,温庭筠住处附近。凫,野鸭。)

  选自《温飞卿诗集笺注》。

  《商山早行》系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这是一首五律,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4《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义)驿外:指荒僻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之地。

  断桥:残破的桥。无主:无人过问。著(zhuó):通“着”。更著,又加上。一任:任凭。

  选自《剑南诗稿》。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像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5《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词义)新社:指春社日,古代祭土地神以祈丰收的日子,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逢迎:碰头,相逢。斗草:一种游戏。双脸:指脸颊。

  选自《珠玉词》。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

  6《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7《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醉花阴》,曾用名《漱玉词》,现两者通用。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内容为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禁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此词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⑤兜鍪(móu):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断:占据,割据。休:停止。

  ⑦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⑧曹刘:指曹操、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旧历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

  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9《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骊山怀古》(散曲),本曲为作者登临此骊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所作。作者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开头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紧接着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

  杜牧说阿旁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辛辣的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1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王磐的一首以辛辣的讽刺手笔所写成的散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明武宗在位时期,宦官当权,他们在交通要道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首《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6、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篇目精彩语段阅读训练精粹(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1.节选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D)

  A.动物的克隆B.有性繁殖C.植物的克隆D.克隆是什么

  22.第二段文字中加点词语“正常”的作用是(A)

  A.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B.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朴实的特点。D.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灵活的特点。

  23.第三段文字引用孙悟空的故事的用意是(C)

  A.表明我国关于“克隆”的设想在世界上是很早的。B.表明文章是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的。

  C.生动形象地说名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D.深入准确地介绍克隆的知识,增添说明的神秘性。

  2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是(D)

  A.引用,体现无性繁殖的普遍性,消除读者的困惑。B.引用,把高深的科学知识直接明白地介绍出来。

  C.举例子,体现有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说明顺序。

  D.举例子,以常见的无性繁殖现象作为文章的开头,通俗易懂。

  25.文中使用了英语和希腊文,其作用是(C)

  A.使得文章形式多样,富有文采。B.说明“克隆”的普遍性。

  C.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词意。D.突出“克隆”的研究价值。

  19.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C)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0.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C)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D.二男/新战/死

  21、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韩愈)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22.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

  A.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3.下列对诗句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阴阳割昏晓”中“割”用得好,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现作者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写出了战乱时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D.“暮投石壕村”一句,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

  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26.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7.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8.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29、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30、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是(D)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在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31、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想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三四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五六句中“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是为泰山的运气。

  D、全是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上进。

  32.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C)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33、对《望岳》一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近而远,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似裂。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4、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35.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36.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7、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3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39、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40、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41、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42.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4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1分)

  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4、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45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46.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B)

  A.老翁逾墙走(越过)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D.急应河阳役(应征)

  4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B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6、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7、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语句(B)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用到的修辞手法是(AB)

  A.比喻B.对偶C.夸张D.衬托

  29、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D)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0、赏析《渡荆门送别》有误的一项是(D)

  A.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B.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C.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D.“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由之前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亲朋好友都来欢送我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综合

  ⒈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飘飞的蓬草。(2分)('12长沙市)

  ⒉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11连云港市)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语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07铜仁市)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⒊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2分)('07铜仁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徐州市)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⒉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12南宁市)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⒊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B

  ⒋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⒌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12铁岭市)

  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确的。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⒍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1遂宁市)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B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⒎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08玉林市)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B、D

  渡荆门送别》

  综合

  ⒈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留念)的感情。(2分)('11河池市)

  ⒉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1分)('07潜江市)

  ⒊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曲靖市)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语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10曲靖市)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11河池市)

  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1分)想象大胆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1分)

  选择题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07潜江市)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A

  《登岳阳楼》

  综合

  ⒈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家国之恨__和__身世之悲__融于一体。(2分)('09孝感市)

  ⒉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12天门市)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09孝感市)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A

  ⒉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12天门市)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B

  ⒊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2乌鲁木齐市)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B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

  A.种豆南山下(庐山)B.晨兴理荒秽(荒凉污秽)C.道狭草木长(丛生)D.夕露沾我衣(夜露)

  2.选出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指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的路上长满草,露沾衣服。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获得好收成。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第三四句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4.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7、九(上)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行路难(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诗歌,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重点 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含蓄的诗意。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学(教)记录

  【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

  1、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宫què()

  ()qióng楼chánjuān()()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6),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字,号,代文学家,和他的父亲,弟,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试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

  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探讨: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诵读《水调歌头》,探讨: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2、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

  1、选出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准确的一项______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感伤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探求,作者寓哲理与抒情之中。

  C.词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时”一问。

  2.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2)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3)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

  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13.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助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重点 诵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 赏析古诗中的经典名句。

  学习过程 学(教)记录

  【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歧路()金樽() 珍羞() 投箸()

  2.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金樽清酒斗十千清酒:

  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直:

  (3)长风破浪会有时会:

  (4)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济: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

  。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

  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

  【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答: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答:

  4.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

  答:

8、八(上)语文拓展延伸——《新闻分享会》名师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有利于改变过去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内容与学情分析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向媒体的对比研究,这一设计突破了教材固有的篇幅和课文时效性等方面的局限,体现了开放的教育资源观。

  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作品准确、客观的语言。

  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进一步体会新闻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自主学习了新闻的文体知识,形成阅读、采访、写作综合的新闻素养,已经呈现动态、综合、立体的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后,训练运用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识活化的目的。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阅读,进一步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搜集、阅读、比较不同的新闻体裁及内容,培养学生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让每个小组成员去报纸或网络上搜集新闻报道,拓宽视野,训练新闻阅读。可以是纸质的报刊,也可以是某一新闻网站的新闻。要方便在课上进行展示。

  学习策略

  小组交流法关键信息阅读法比较法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数个剪辑好的新闻短片,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我们每天要接触到翻天覆地的新闻信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阅读新闻。

  学生欣赏新闻短片,了解新闻的广泛性。

  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新闻广泛性。

  活动一

  新闻

  我评论

  一、拓展阅读,学生评论。

  老师提前印发关于“苏炳添”打破亚洲传奇的两则新闻。请同学运用学到的新闻阅读策略,阅读来自相同新闻媒体、相似内容(都是打破亚洲纪录)的新闻作品,感受同一内容、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

  第一篇:《苏炳添!中国骄傲,亚洲传奇!》

  央视新闻8月2日

  第二篇:

  《9秒91!苏炳添再破黄种人百米纪录!》央视新闻2018-06-23

  教师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去评论即可。不必统一答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思考交流,探讨新闻精神。

  我们中国的媒体都是以喜悦、兴奋、骄傲的心情去写关于苏炳添的报道,那么请同学们思考:

  1.记者如果为外国人,也许会有不同的立场,那么对同一件事件的报道,会一样吗?

  2.对一篇报道,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对待,才能从新闻中捕捉真实有效的信息?

  老师提问只是提醒学生该如何阅读新闻,该如何写新闻?引导学生知道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的传播要坚持公正这一基本原则,新闻的从业者是对国家、社会、人民负责的舆论力量,通过广泛阅读新闻培养辨别新闻真伪,以及对新闻事件作出独立判断的能力。

  学生阅读两篇新闻作品,感受并交流同一内容、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

  课内新闻拓展到课外,学生思考新闻精神应该是什么?

  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老师的追问只是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

  活动二

  新闻分享

  关心生活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评选一则新闻报道参加班级的“新闻分享会”,说明分享理由。

  (1)小组内播报组员所选“新闻”。依据所学新闻知识,再次阅读手头的新闻,评判质量的优劣,在组内评选出最佳新闻。

  (2)小组内分析所选“新闻”。从新闻的体裁界定到对应的新闻特点简要进行分析。

  (3)各小组登台展示组内最佳新闻。全班分享,播报这则新闻的原因。

  (4)评选出全班认可的最佳播音员和最佳新闻前三强。(这个环节备用)

  小组成员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新闻,组内读文,人人参与,人人评说。

  学生小组成员讨论精选新闻。

  学生播报展示。

  培养学生浏览新闻类报刊、网站的习惯。同时让学生学会关心时事,关心生活。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展示就是学习。

  对于新闻单元,评价不宜模式化。

  活动三

  总结

  新闻精神

  同学们搜集的新闻来自不同的新闻媒体及报社,老师可以简单的拓展一下:

  全球十大报纸:每日邮报、卫报、纽约时报、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朝日新闻、太阳报、印度时报、每日电讯报。

  世界十大新闻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俄罗斯通讯社、卫星通讯社、德意志新闻社、安莎通讯社、中东通讯社、共同通讯社。

  无论是什么媒体、什么报纸,通过学习我们要知道好的新闻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小结。

  教师补充: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眼中的好新闻标准: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用一句话说,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

  要想把故事讲好,要想做到思如泉涌、提笔成章,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那我们就必须成为一位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

  总结:

  新闻语言:精炼、真实(真)、有新意(新);

  新闻精神:求真务实、正义至上。

  学生根据活动进行思考,对新闻有个再认识。

  通过老师简单的介绍,了解更多的新闻知识。

  阅读新闻学者李希光的话,再一次理解新闻的语言及新闻的精神。。

  引导学生知新闻、品新闻,进而多读文。

  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要想做到思如泉涌、提笔成章,就必须成为一位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

  达标

  检测

  为今天的新闻分享会写一个报道。

  板书

  设计

  新闻分享会

  新闻语言:精真新(新鲜新意)

  新闻精神:求真务实正义至上

9、八(上)语文任务二“新闻采访”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1.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

  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2.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任务二”新闻采访,在本单元任务群中活动性、综合性最强,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运用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采访的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制定采访方案、合理设置采访问题。

  学习难点 小组共同拟定采访计划并实地采访。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任务一”中已经掌握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四种新闻体裁,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对新闻素材的采编角度、方法和取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拟题、消息的结构,不同新闻体裁写法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对于新闻采访充满好奇,对新闻写作跃跃欲试。

  学习目标 1.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通过撰写采访提纲,模拟采访等活动,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务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达。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分配新闻采访及编写小组,搜集身边的新闻热点,准备采访器材(笔、本、录音笔、照相机等)

  学习策略

  采访策划、实地采访、编写、小组合作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一、观视频知采访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中国游泳队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10米跳台夺冠后的采访。

  模拟采访:现在假如你就是身在东京的小记者,目睹了全红婵夺冠的全过程,赛后将对小冠军进行采访,你将怎么做呢?(学生采访效果不好)

  通过收看视频,我们要想成为一个职业新闻工作者,除了之前积累的新闻知识,还需要了解关于新闻采访的一些常识。下面咱们一起回顾下课文《一着惊海天》。

  二、回归课文找采法

  节选一: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节选二:

  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新闻采访就是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过记者和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流来实现。

  视频播放,感受新闻气息,体验媒体人的工作。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调动自身经验,结合课文探究新闻采访的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回忆新闻采访的方式。

  师生归纳: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得来的。

  引领学生

  关注时事。

  以熟悉的课文为例,进一步明确新闻采访的多种方式:观察、记录、资料搜集等。

  也可以拓展八上《红星照耀中国》

  活动一

  了解新闻采访

  活动二

  拟写采访提纲

  活动三

  模拟新闻采访

  三、新闻采访“准备时”

  “成在写作,功在采访”新闻人的工作有哪些呢?

  一次完整的新闻采访包括:

  访前准备——现场问答——后期整理

  请同学们先整体阅读课文已有材料(任务二第15页),圈点勾画,小组交流分工,结合小组意见,老师进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进行适时提升指导。

  为了更好地采访,我们将成立采编小组,确定采编小组成员分工。小组分工如下:

  记者1:负责报道的选题、搜集相关资料;思维灵活的学生。

  记者2:负责采访的提纲;文字能力强又细心的学生。

  记者3:掌握采访的技巧及如何提问,细心的学生。

  记者4:进行现场釆访,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摄影,负责图片编辑,电脑能力强的学生。

  文字编辑:采访的后期整理,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主编:整体把控,组织能力强的学生。

  (一)前期准备:

  1.选定主题:意义重大,贴近生活。

  通过研究分析,找准热点、关键点,确定采访主题。一个好的采访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

  2.采访对象:慎重选择,积极联系。

  确定采访主题后,应从专业背景、个人经历、身份性格等方面慎重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对象后,应积极与之联络,向对方说明采访的主题、目标等,发出采访请求。如对方接受请求,应与之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等。

  3草拟提纲:全面清晰,保证效果。

  采访者要搜集与采访主题、采访对象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研究。采访者还需要拟出采访提纲,以保证采访的效果。所谓采访提纲,指采访者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应围绕主题,尽量全面,逻辑清晰。

  我们这次的采访话题是“手机进校园”,请阅读相关资料拟写采访提纲。

  【资料1】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资料2】在日本较为主流的教育方针是,由学校统一向学生发放手机,以此来“教会学生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尾木透露,这种手机月租3500日元(约合220元人民币),不能上网但自带GPS功能,此外,这种手机还可以“防狼”,如果遇到危险,孩子可以一键打开报警装置。

  【资料3】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方便了家长与之联系,但也存在一些青少年对手机形成了依赖,患上了“手机综合征”。而且频发短信对视力有一定伤害,手机辐射也影响身体健康;沉迷于玩手机也必定影响他们的学习;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展都有不利影响,学校和家长必须要管,但怎么管是关键。单用一纸禁令完全把手机清除出校园,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用途,学校应当采用科学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课件】示例

  学生课堂讨论。

  小组内合作:

  填写访谈提纲(答案不唯一),完成提纲后进行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后进行修改。

  小组间合作:(展示采访方案)

  两个小组,各派一到两名同学为代表,解说方案,其余同学认真听说,对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指正。

  (二)现场问答

  1.守时赴约,注意仪表。

  赴约采访时,精神饱满,衣着得体。

  2.彬彬有礼,机智倾听。

  采访者的举止要有礼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非必要,不宜打断对方。如必须打断对方的话,应先向对方致歉。采访结束,向对方致谢。在倾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和对方谈话的弦外之音,以便将采访引向深处。

  3.有效提问,讲究技巧。

  紧扣主题,多角度、多层面设问,设问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主到次。把问题分门别类,提问语言:简洁清晰、准确精炼。问题要主旨清晰,范围适中、要求明确,形式多样。采用技巧,采访前稍作铺垫,缓解对方的紧张情绪。采访者要随机应变,遇到不作正面回答的情况时,改变方式提问,提示回答的思路角度。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提出同样的问题,以求兼听则明。

  4.过程流畅,轻松自由。

  5.做好记录,重视笔录。

  (三)采访后的后期整理

  1.整理材料,去粗存精;

  2.成果确认,保持联系。

  如非特殊情况,在相关的新闻作品正式发表之前,采访者应将作品交采访对象确认,这样不仅能避免误解,曲解对方的言论,也能给其补充、调整自己言论的机会。

  三、模拟新闻采访“进行时”

  (一)“举一”:新闻采访一例

  采访校篮球队队员曹子博。

  提示:同学询问三到五个问题,比较和合适,问题之间要注意逻辑关系。

  拟定采访内容如下:

  采访对象:初一二班学生曹子博

  (校篮球队队员,校篮球比赛初一年组冠军队——初一二班篮球队队长)采访结果

  采访问题 1先跟大家说说你夺冠后的心情。

  2你什么时候开始练习篮球的?平时每天大概训练多长时间?

  3你觉得训练中最难的是什么?如何兼顾训练与学业?

  4你最崇拜的篮球运动员是谁?你认为他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5你认为体育训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价值?

  补充背景资料:

  1.学校首届校园篮球争霸赛历时一个月(2021.3.20-4.20),三个年组按照抽签单循环淘汰制比赛,分别评选初一初二初三三支冠军队。除学生比赛外,本届更大的亮点是两场师生表演赛。

  教师示例:

  (二)“反三”:结合本小组主要采访内容,选择角度准备写新闻。 明确活动目标,准备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阅读材料,圈点勾画,思考商量采访流程,老师提问,两组成员陈述分工情况及分工理由。

  归纳整理新闻采访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积极思考,做好记录。

  了解访谈话题,拟写采访提纲,筹备访谈计划。

  小组合作

  自评互评

  修改完善

  交流展示

  学生熟悉采访的流程及程式化。

  组内合作:组长组织内部六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明确分工:(同上)

  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先拟好提纲的小组,找到另一个拟好提纲的小组,共同探讨两个小组所设置的采访问题的合理性,取长补短。

  明确途径,掌握方法。

  了解访谈提纲的基本结构,为自拟提纲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实际采访前有具体的经验准备。

  体验式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达标

  检测 必做任务:采访初一二班学生曹子博,写新闻稿。

  拓展作业:关注社会上的新闻热点,自选角度进行采访和报道。

  推荐选题一:完成手机禁止带入校园的采访(根据采访提纲,完成这次访谈活动的设计,并用1-2天时间完成访谈,梳理访谈结果。)

  推荐选题二:关注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关注学校篮球赛,根据采访提纲,完成访谈,梳理访谈结果。)

  板书

  设计选题文明筛选

  |||

  定案真诚整理

  ||

  分工切题

  ||

  拟纲连贯

10、(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奥运会吉祥物》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活动目的

  分析事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归类积累语言材料,学会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二、活动准备及要求

  1.教师首先宣布活动主题、方式和要求,安排活动的时间。活动主题《推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活动方式

  1).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结成合作小组,人数最多不超过6个。

  2).每个小组选好吉祥物后,最好制成课件并派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

  活动时间

  安排及要求1).每个同学要分工明确,推荐出的组长负责召集并给组员分派任务。

  2).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以下活动步骤:

  (1)主要通过上网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3天);

  (2)小组内交流、讨论,确定推选吉祥物的切入点、援引的资料以及反对其他吉祥物的理由(1天);

  3).汇报展示的同学要语言流畅、严肃认真,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2~3课时)

  3).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网站:

  a.新华奥运http://202.84.17.73/aoyun/xnzc.htm

  b.cctv关于奥运的话题http://www.cctv.com/news/society/20030718/101556.shtml

  c.拯救中国虎http://www.savechinastigers.ngo.cn/mascot.php

  d.中国设计之窗http://www.333cn.com/shejzyk/aoyunhui/mascot-sum-01.htm

  e.中国奥委会http://www.olympic.cn/olympic/famousman.html

  f.中国台湾奥运吉祥物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portal/portal.po?UID=DWV1_WOUID_URL_5183869

  g.2008年北京奥运会

  http://dir.lycos.com.cn/sports_recreation/match/olympics/beijing2008/

  三、活动过程

  1.活动的准备阶段。

  教师跟踪过问每一组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并随时予以辅导。

  2.汇报展示阶段。

  a.教师先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然后用一段话导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b.各小组按事先抽签的顺序上台展示课件。。

  3.总结、交流阶段。

  (1)让学生畅所欲言,把他们参加此次活动的感想、收获以及听了其他同学的汇报后的想法尽量充分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同学们畅谈的感想和收获以及本次活动的意义,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活动课实录

  教师导入:

  同学们,2008年会发生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了,奥运会将在中国举行!记的1990年的时候,那时我和你们一样是一名初中生。中国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是当时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比赛。那么,2008年的奥运会将会更加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国际性比赛。同学们对于中国举办奥运会高兴吗?(学生(齐):高兴),你们做好了迎接奥运的准备了吗?(生:做好了)好,根据我们活动课上一阶段的准备情况,下面我就来问几个有关于奥运知识的问题?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生:文化、科技、绿色)奥运会的宗旨是……(生:团结、友谊、进步、和平)、最著名的奥运格言是……(生:更快、更高、更强)2008年的奥运会在那里举行……(生:北京)那么……(稍做停顿)2008年的吉祥物是……(学生摇头)。现在奥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其中的吉祥物推选还是一项空缺,为此我们举办了“推选2008奥运会吉祥物”的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结成合作小组,大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材料,制作了许多课件,各组同学都有了自己推选的吉祥物,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小组都上来展示他们所推选的吉祥物。只能选择其中的三组同学为大家进行汇报。现在请**小组、**小组、**小组的同学依次向大家汇报他们的合作成果。(代表上台依次展示课件)

  第一组,大熊猫组(一生念演讲稿,一生展示课件)

  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应该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大熊猫。我们的理由是:

  1.熊猫在动物进化史上被称为活化石。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大约在距今约8-9百万年时,大熊猫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经历了各种各样艰难的考验,成功的生存下来。所以,大熊猫成为吉祥物预示着奥运将长久存在并发展。

  2、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栖息于中国西部,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人文历史悠久,各类生态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奥运会的影响,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华民族更丰富的人文内涵。比较历届奥运会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不外乎是每个国家的特有的动物如1980年俄罗斯奥运会的小熊是因为俄罗斯的熊种类特别多、1984年美国洛杉磯奥运会的山姆鹰等。

  3、关爱、保护和拯救大熊猫行动,与北京2008“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主题完全吻合。选择大熊猫可以突出世界和平及生态环保的主题,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深入交流。

  4、大熊猫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体现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宗旨。大熊猫为中国及世界的外交与和平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百多年以来,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世界上,大熊猫真正成了无价之宝。

  5、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大熊猫目前面临濒危,更显珍贵。通过全世界人民的盛会—奥运会,使大熊猫成为吉祥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关心大熊猫,更好的开展大熊猫保护。

  6、大熊猫是真正的世界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它极具亲和力的形象早以深入人心。亚运会“盼盼”盼奥运,现在梦想成真,有着相当好的号召力。

  我们共同的心愿是,愿稀世珍宝大熊猫与人类共存!热爱大熊猫的人们都在祁盼大熊猫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师:看完了以上*组同学的展示,在座的其他同学有那些看法呢?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讨论完以后,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观点?

  同学一:大熊猫是可爱,也很珍贵;但是我们十三年前已经用过了,有必要再次使用么?而且珍贵与可爱能代表一切吗?一个大熊猫让你们暗自窃喜一辈子吗?大熊猫的特点能代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吗?既然是新北京,新奥运,我们的奥运理念就要体现出“新”字,就不应该重复过去的形象!现在用大熊猫做商标到处都是,已经用得太滥了。如果一定要用现实的动物,我觉得用藏羚羊就不错,因为至少可以让人们知道,除了熊猫,我们还有藏羚羊这种名贵动物,更加值得人们重视和保护,也体现了绿色和环保的概念。最好是有民族特色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样也可以让国外的朋友对我国的悠久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学二:就以第一条理由为例:“在动物进化史上,它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它是成功者。”我不同意*小组的观点,目前大熊猫是濒危动物了,怎么还能得出这种结论。大熊猫的样子是可爱,但是生存能力太差,运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差,如果没有人类的保护,即使没有人为伤害,也很有可能被自然淘汰。所以我认为不应该选择大熊猫作为奥运吉祥物。

  同学三:吉祥物应该具有时代特点,现在的世界顶级赛事的吉祥物多为抽象的设计人物造型,如2002年日韩世界杯中的两个外星人形象就很有时代气息和创造性,如果2008年奥运会仍用笨笨的熊猫作代言形象,就显得保守和缺乏想象力。难道我们就不能跳出具象的思维,以抽象的思维来创造一个卡通、新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物来吗?

  (辩论中…)

  师:我来做一个总结。

  前面几位同学的演讲很精彩,他们都认真听了*小组同学的发言,然后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有些同学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说明他没有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在对大熊猫是否成为奥运会吉祥物的问题上,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请第二组的同学展示他们对奥运吉祥物的认识。

  第二组,孙悟空组(一生念演讲稿,一生展示课件)

  我们小组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一致认为孫悟空是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理由如下:

  1,孫悟空的形象早在建國初期就成为了中國人民的對外友好使者。五十年代中法合拍的故事片《風箏》,在法國上演後,孫悟空的形象非常受法國人歡迎。

  2,孙悟空是我國人民熟悉和喜愛的藝術形象。用他做吉祥物,體現中華民族的藝術品位和文化底蘊。此外,孙悟空具備地道的民族氣質和個性化特性。再者,孙悟空那不凡的身手,超群的技藝,頑強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一面,正好與體育的拼搏精神“接軌”,孙悟空,是最能體現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邥?

  3,孙悟空是勇敢,正义,智慧的化身,既符合奥运的精神,也代表中国的民族特性。孙悟空百炼成金的过程就是运动员超强训练过程的真实写照。早期的美猴王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不仅未被消灭,反而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从此,一个毛头小猴质变为具有通天本领的孙悟空。毫无疑问,运动员的成长过程充满艰辛,汗水铺就了金牌路。

  4,孙悟空的智慧启发奥运选手运用智慧夺取桂冠。在许多情况下,孙悟空的对手比它更厉害,但孙悟空这时便收起金箍棒,由斗武转为斗智,巧借菩萨、天神的法力降服魔妖,“踏平坎坷成大道”。当然,现代奥运讲究严格的规则,但在博弈场上、场下,是非要讲究策略技巧不行的。

  5,孙悟空身上蕴涵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精神象征,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孩提时代崇拜的偶像。而且孙悟空身上并不仅仅存在猴子机灵的特性,还充满了勇挑重担,敢于挑战,不畏艰险,而又宽厚仁爱的品质。

  反对:

  同学一,不符合約定俗成的奧邥槲锾粞∫巹t。奧邥v史上的第一個吉祥物,是在1972年慕尼黑奧邥铣霈F的小獵犬。此後的每屆奧邥瑬|道主都會選擇本國人民鍾愛的動物作為吉祥物,如海狸(加拿大蒙特利爾)、棕熊(前蘇聯莫斯科)、山鷹(美國洛杉磯)。只有1996年亞特蘭大奧邥x用了一個虛擬的電腦造型,事後遭到了廣泛的批評。從中可以看出,奧邥槲镆幌蚴钦鎸嵈嬖诘膭游铮皇翘摌嫷纳裨捇蛲捊巧F鋵崳瑒e的国家的神話和童話資源同樣豐富,但也沒想到要勞駕與孫悟空一樣神功非凡的蝙蝠俠或蜘蛛俠。我覺得還是選擇一種真實的動物作為奧邥槲锉容^恰當,而且未必一定是大熊貓這樣的珍稀品種,家常一點、看著親切一點的就好。

  同学二:推荐孙悟空,有一种"敬神""拜神"的感觉。孙悟空来自传说,并非动物。"美猴王"不符合约定俗成的用动物作吉祥物的规则。

  (辩论中。。。)

  师:从这组同学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从孙悟空的外型,性格,经历等多个方面与奥运精神进行契合。反对的同学指出他不符合奥运的某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并且举出了一些例子,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说明同学们在分析问题时动了脑筋,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了问题。好下面我们来听听*组同学的演讲。

  第三组,麋鹿组(一生念演讲稿,一生展示课件)

  大家好,我们小组从“新北京、新奥运”的视角,讨论得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选最具北京特色的动物吉祥物,结合“文化、科技、绿色”这三大主题。那么能代表北京动物的非麋鹿莫属。

  1,从科学史角度来说,北京南海子作为麋鹿这一大型哺乳动物的模式种产地(1865年),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1900年),灭绝事件的发生地还是北京。将近一个世纪以后,麋鹿才作为归国“华侨”(1985年),成功地引回故里——北京南海子。纵观世界上的各种动物,一个物种与一个地点有如此紧密的关系,非北京的麋鹿莫属,作为中国特有种的麋鹿,堪称世界科学史上、物种史上的一件奇事。麋鹿作为北京奥运的吉祥物,从科学和自然的角度看,无可非议。

  2,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麋鹿俗称“四不像”,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中可谓渊远流长。从春秋战国的灵台、灵囿至元、明、清三朝京南的皇家猎苑,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屈原、班固、许慎、杜甫、沈括、苏轼、陆游、李时珍乃至乾隆皇帝……曾提及麋鹿的古代名人不胜枚举,甚至姜子牙的坐骑、指鹿为马、逐鹿中原的典故皆与麋鹿有关。鹿这种动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令人难以想象。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从周朝至清朝始终作为皇权的象征,还作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落年生、生长神速)的标志和升迁祥和的吉兆(福“禄”寿喜)。麋鹿的文化形象可见于甲骨文、青铜器、原始岩画、民间绘画、建筑瓦当(汉代)、宫廷遗物(清乾隆的麋角解说)、特种邮票、港澳回归的明信片……麋鹿作为奥运吉祥物,文化底蕴是深厚的。

  3,从生态恢复角度来说,北京南海子的得名,是由于其位置在北京之南,汪洋成海。历史上这里的生态类型属于温带季风带典型的湿地,故清代就有“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生动描述,明代的燕京十景中,这里还是其中的一景:“南囿秋风”。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的过度开发和环境压力,使当年数百平方公里的海子湿地几乎干涸殆尽,幸而有北京市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支持的麋鹿的保护项目——千亩麋鹿苑的存在,使这里成为当年皇家猎苑湿地景观的惟一再现。2003年,北京市开始实施北京地区湿地恢复项目,南海子湿地也被列入其中。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作为京南难得的一块湿地,若将麋鹿作为奥运吉祥物,让麋鹿这个“旗舰物种”带动生态复兴,发挥绿化功能,必将带来京南生态环境的局部改观。

  4,从国际合作角度来说,麋鹿这个物种的兴衰,之所以能牵动许多国际人士的心,是因为它在近代史上与法国人、英国人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早在1865年,是法国博物学家戴维神甫率先对麋鹿予以科学报道的;麋鹿曾因战乱在故土绝灭,在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是英国乌邦寺的贝福特公爵“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1985年又是乌邦寺的塔维斯托克侯爵慨然将麋鹿送还给中国。可以说,英国是麋鹿的第二故乡。有人认为麋鹿还乡是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高或外交上的成功。的确,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举行的一个欢迎中国领导人访英的宴会上致辞,她把麋鹿的回归与香港回归同列为20世纪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

  5,从拯救濒危物种角度来说,作为自然保护工作者,我们实施的是一项国际合作的濒危物种的“重引入”拯救项目,北京不仅是中国最早实施麋鹿“重引入”项目的地点,而且被国际保护人士赞誉为“准确的重引入项目”。继北京南海子之后,江苏大丰、湖北石首的麋鹿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使中国麋鹿已达1500余头,历史上曾发生的麋鹿灭绝惨剧将不会再发生,圆满的结局、世界瞩目的成果,使之成为中国惟一一项成功实施的“重引入”的拯救项目,也是中国政府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功范例。麋鹿作为奥运吉祥物,是我国环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真实体现。

  6从科普教育角度来说,麋鹿曾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性情温柔,奔跑迅速,爆发力强。因环境变迁和国运兴衰而流离失所,又因国运的复兴、环境的改善失而复得。从麋鹿的灭绝事件入手,以生物多样性警示教育手段,北京麋鹿苑制作了一系列的户外教育项目,特别是灭绝动物公墓,麋鹿本身亦被视为活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环境教育资源。

  7,从爱国主义角度来说,当年麋鹿因清廷衰败,国门洞开,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掠,而被毁于一旦,只有少量麋鹿寄身国外,作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却一个世纪在本国看不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北京市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在1985年果断实施了麋鹿的回归,可以说,有了国家兴,才有麋鹿兴。如今,麋鹿作为归国“华侨”已“鹿丁”兴旺、欣欣向荣,麋鹿还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已纳入了中学课本。它作为奥运吉祥物,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耀。

  8,从外观形态角度来说,全世界有4000余种哺乳动物,而麋鹿以其奇异形态、习性及坎坷的经历引人瞩目,它身上有许许多多的奇、特、最。如麋鹿不仅在陆地上善跑,而且是游泳能力最强的鹿,横渡长江易如反掌,堪称两栖。从汉代的瓦当上,我们就能看到古人对麋鹿形象的偏爱:其雄浑古朴的躯体,昂扬向上的巨角,刚柔并济的性情,既具备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麋鹿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曾被列为国际濒危动物种红皮书中的“极危级”,其鲜活的形象和鲜明的代表性,作为奥运吉祥物毫不逊色。

  反对:

  同学一:吉祥物的选取,应该是世人最为熟悉的、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龙也好,大熊猫也好,孙悟空也好,他们各有特色。而麋鹿,源自中国。然而它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与大熊猫不同。大熊猫的走向世界时间虽短,但它与中国人民一样是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之后,历尽艰难曲折,冲破重重包围封锁,终于为世界也包括美国所承认,从此,大熊猫后来居上,作为独一无二的符号,为世界,为中国人民所熟知。而麋鹿,虽然也独一无二,但是,像圆明园一样,它与中华民族的一段最为屈辱的历史相联系。特别是,它后来在本土灭绝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从英国重返故里。虽然,说起来这与中国的崛起有关,但现在,西方强国依然居高临下地傲视或敌视我们;我们自己也盲目认同霸权文化,国人崇洋迷外空前高涨,在精英中买办殖民意识居于主流,而世俗中,青年人乃以黄头发白皮肤为美--"中国如做日本殖民地早就实现现代化了",这种自卑自贱的观点绝非偶然个别。在这种情况下,高抬麋鹿,只会助长人我双方的这种扭曲意识。对于帝国主义对我们敦煌文物的劫掠,精英中尚有人为彼辩护且大唱颂歌。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利用奥运会大作麋鹿回归的文章,是否会被解读为西洋文明拯救了我们中华濒于灭绝的文化,从而,授强势者以口实,贬低国人的自信?理由虽只一条,但我以为,它足以一票否决。不知大家同意吗?

  (辩论中。。。)

  师:好,今天的推选奥运吉祥物的活动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通过这堂课,学习到了不少奥运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思辩能力。希望没有发言的同学在下次的活动课上积极动脑,说出自己的观点,也许,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你推选的

11、(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学生作文范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缄(jiān)默干涸(hé)畸(jī)形歼(jiān)灭

  B、玷(zhān)污驿(yì)站凝(níng)视逊(xùn)色

  C、搪(tāng)塞卑劣(liè)哀悼(dào)鄙(bǐ)视

  D、匿(nì)名溺(nì)水诘(jí)责叱(chì)骂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3分)

  A、蕴藏出类拔萃生脱死拽B、欧打水汇不通浅尝辄止

  C、筛选梦寐以求张冠李带D、赊欠源远流长直截了当

  3、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实行阳光招生。(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

  B、为将物资及时送到灾区,政府开辟了绿色通道。(指方便快捷的途径、优惠政策等)

  C、“明星学院”吸引了不少的阳光少年。(指活泼、富有生气的少年)

  D、为了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厂家纷纷推出了绿色食品。(指绿颜色蔬菜)

  4、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3分)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但是,目前水危机已成为人类

  面临的最的挑战之一。水危机严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水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A、严肃制约B、严峻制约C、严峻控制D、严肃控制

  5、下列句子没有歧义的一项是(B)(3分)

  A、我们在火车上写标语。B、小王买了一本精装的《红楼梦》。

  C、孩子们看着他们在哈哈大笑。D、船行二日即到。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史记•齐策一》,该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末刘向编订。

  B、《细柳营》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C、《桃花源记》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交替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当时陶渊明退隐农村已达10年以上,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所以文中桃花源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D、李清照《渔家傲》这首词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梦幻和真实、理想和现实

  融为一体

  7、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或名言(每空1分,共10分,每错、漏、添一字扣0.5分,

  扣完本小题的分值为止。)

  ⑴柳条折尽花飞尽,。(无名氏《送别》)

  ⑵树欲静而风不止,。(《韩诗外传》九卷)

  ⑶《朝天子•咏喇叭》中描写喇叭功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十五从军征》中反映我国古代兵役制度极不合理的句子是,

  。

  ⑸在《诗经•采薇》一诗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

  ⑹“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是朱自清的《匆匆》中的句子,看到这一句,我们也许会有感而发,

  要抓紧时间,奋发努力,否则就会“,。”

  (用《长歌行》中诗句回答。)

  二、诗歌赏析(37分)

  (一)赏析诗歌《清平乐•村居》,完成1~2小题。(4分)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家白发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怎样理解?(2分)

  答: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三、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4小题。(10分)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有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臣之妻私臣(偏爱)

  B、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

  C、今齐地方千里(指齐国的地方)时时而间进(偶而)

  D、邹忌修八尺有余(指身高)群臣吏民,有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B、吾孰与徐公美徐公来,孰视之

  C、王之蔽甚矣蔽林见窥之D、自以为不如以为妙绝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他也“窥镜而自视”,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之中,于是,就“入朝见威王”,劝威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B、邹忌的讽谏是从生活小事出发,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

  C、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之后的反应是“忌不自信、暮寝而思之”说明了邹忌是一个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人。

  D、本文记叙的是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

  大治的故事。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

  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

  四、现代文阅读

  (三)(13分)

  ①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②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侯,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③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1、选文中母亲只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

  我们可以揣测出当时母亲的心理。(2分)

  2、第②段中说“看到了母亲的棺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足见“我”之

  深。《三国演义》中也有在棺材旁掉泪的一幕,那是(人名)悼念(人名),

  死者的死因是,可见三国之争情势复杂。(3分)

  3、作者在文中写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那么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呢?(用选文

  的原句回答),划波浪线的文末句在文中从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着什么作用?(3分)

  答:(1)作者永久的悔是:

  (2)作用:内容上

  结构上

  4、作者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即使整天吃红的。”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说说

  你的认识。(2分)

  答:

  5、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天,儿女们要送康乃馨给母亲,以表达对亲

  的感激之情,那么今年的母亲节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写出你心中最想表达的话。

  答:

  (3分)

  (四)冬天过去了(10分)

  ①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一连几个月啊。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⑴“冬天快过去了。”

  ②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望着疲惫地坐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半百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③还是一个冬季。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④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不用不用,你人还小,扛不动。”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后来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威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交给我:“快去买饭吃吧,饿坏了。”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三十里的路呢。走几步,他又回过头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一粒纽扣扣好,对我说:“熬一熬,⑵冬天快过去了。”我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块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我张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他已走远了……

  ⑤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教我对未来充满期望。

  ⑥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父亲望着屋外,对绕膝的满堂孙辈吆喝着:“出太阳啦,出去玩吧。冬天过去了。”父亲的话使我一下子生出万千感慨。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过分,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感谢你,父亲。

  1、全文详细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2分)

  ⑴;⑵。

  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⑴

  ⑵

  3、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我国传统有效的读书法。请按要求勾画圈点。

  ⑴用“~~~”在选文⑤⑥段中画出一处概括父亲朴素的语言对我影响至深的句子。(1分)

  ⑵在第③段中,用“○”圈出表现“我”要向父亲要钱时矛盾心理的一个词语。(1分)

  4、短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读来令人感动。选择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写出你的感想。(2分)

  答:

  5、根据你对短文主旨的理解,依照下面画线的句式,续写句子。(2分)

  父爱如山,造就我一种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

  。

  三、作文(50分)

  生活中,你可能会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也可能会有许多你想知道的奥秘。请以《谁

  能告诉我……》为题,写一篇文章,来表现你的疑惑、好奇、幻想或探索等。要求:①文体自定,可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或童话、科幻小说等等,但要注意文体的规范和内容的统一;②字数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

  一、1、A2、D3、D4、B5、B6、A

  7、⑴借问行人归不归⑵子欲养而亲不待⑶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⑷十五从军征,八十使得归。⑸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一)1、抓住“卧”“最喜”“无赖”分析,表达出喜爱、童贞、童趣即可。

  2、描绘出一派清新、恬淡、闲适、温馨、美好、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欣赏)之情。

  (二)1、C2、D3、A4、(1)你美极了,徐公怎么能够比得上你呢?

  (2)我的确知道没有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

  (三)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麽也不会放他走的!”无尽的思念和后悔

  2、悔恨;诸葛亮;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3、⑴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⑵在内容上,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在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4、示例:同意;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不同意;从“忠孝”两难全来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5、(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四)18、(1)父亲背弟弟去看病;(2)父亲为我送米。

  19、(1)父亲触景生情而引起的自言自语。(2)父亲对我的安慰、激励(或父亲教导我藐视困难、憧憬未来。)(表达基本正确即可。)

  20、(每小题1分)(1)例:①“但那句……充满期望”②“父亲的话一下子让我生出万千感慨”③“但父亲教给……一种力量啊。”(2)磨蹭。

  21、(答案略)22、(能体现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前后句的连带关系,扣住父爱的温暖、博大写即可。)(答案略)

  三、作文(略)

12、《古诗四首》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

  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

  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

  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春望》《泊秦淮》

  唐杜甫唐杜牧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爱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宋陆游宋文天祥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宁死不屈正气凛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

  2.赏析如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风飘絮(  ) 秦hui(  ) 夜泊(  ) 夜阑(  )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尚思为国戍轮台。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言诗。

  )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

  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相呼应。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23、片断写作练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阅读训练

  (一)春望(杜甫)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

  ⑵溅():

  ⑶抵():

  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

  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答:。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惶恐滩头说惶恐,。④,留取丹心照汗青。

  7.解释①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首联。

  起一经:

  寥落:

  8.颈联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翻译第②句。

  答:

  9.在原题中,把第③句补充完整。

  10.在原题中,把第④句补充完整后,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尾联。

  丹心:

  汗青:

  。

  11.朗读全诗,并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空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最后一段,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B.表现了对异族入侵的愤慨之情。

  C.表明了对君主的效忠,决心杀身成仁。

  D.准备牺牲自己,名垂史册。

13、《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